-
上海:做强大宗商品交易服务平台,建立重要大宗商品价格指数 近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本市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其中提出,做强大宗商品交易服务平台。依托国家金融要素市场升级大宗商品场外衍生品平台,加强“期现联动”。增强资源配置、仓储物流、加工配送、信息咨询等配套功能,建立重要大宗商品价格指数,完善市场价格发现功能。推动大宗商品生产、流通及配套服务高效融合、创新发展,带动产业升级和效率提升。 其中还提出,发挥政策引导作用。用足用好国家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市商务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市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专项资金等,进一步加大对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的支持力度。发挥总部政策效应,用好资助奖励、资金运作与管理、简化出入境手续、贸易便利等政策。鼓励、指导符合条件的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企业进入多层次资本市场挂牌上市。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本市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沪府办发〔2023〕12号 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相关单位: 《关于促进本市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3年7月12日 关于促进本市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 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是企业之间以互联网为主要载体,以数据为关键生产要素,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驱动力,以网络信息基础设施为重要支撑,为商品生产、流通提供配套服务的新型经济形态。为构筑本市产业发展新优势,着力推动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实现“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营造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规范有序发展环境,结合实际,现就促进本市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高质量发展提出意见如下: 一、增强发展优势 (一)做强大宗商品交易服务平台。依托国家金融要素市场升级大宗商品场外衍生品平台,加强“期现联动”。增强资源配置、仓储物流、加工配送、信息咨询等配套功能,建立重要大宗商品价格指数,完善市场价格发现功能。推动大宗商品生产、流通及配套服务高效融合、创新发展,带动产业升级和效率提升。(责任部门、单位:市商务委、市地方金融监管局、上海证监局) (二)做大工业品电商服务平台。鼓励工业品电商服务平台提升能级、扩大规模,提供专业化、一体化的供应链管理服务,提高市场占有率。支持工业品电商服务平台与制造企业开展专业服务外包合作,全方位服务制造业采购、生产、仓储、分销、配送等环节,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供应链效率。(责任部门: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商务委) (三)做专数字化转型服务平台。以产业数字化转型和在线新经济发展为引领,推动企业与软件信息服务商深度合作,实现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形成基于数字基础的新型产业链、供应链和企业发展生态。提升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的数字化水平,拓展数字化转型服务平台服务范围,鼓励发展以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服务,提高信息技术咨询设计、集成实施、运行维护、测试评估、信息安全等服务水平。(责任部门:市经济信息化委) (四)做优专业服务平台。围绕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时尚消费品等六大重点产业,加快培育一批与各重点产业紧密相关的专业服务平台,提升价值创造能力。鼓励外资研发中心提供第三方服务,积极搭建“走出去”专业和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发展服务外包。支持专业服务平台开展科技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加快推进先进制造业、国内外贸易与专业服务深度融合、耦合共生。(责任部门: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委、市科委) 二、优化发展环境 (五)发挥政策引导作用。用足用好国家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市商务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市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专项资金等,进一步加大对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的支持力度。发挥总部政策效应,用好资助奖励、资金运作与管理、简化出入境手续、贸易便利等政策。鼓励、指导符合条件的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企业进入多层次资本市场挂牌上市。支持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和上下游企业参与本市“全面数字化的电子发票”试点。鼓励金融机构基于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手段,创新发展符合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企业融资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规范发展供应链金融,为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发展提供支撑。(责任部门、单位:市商务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市科委、市财政局、市税务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上海银保监局、上海证监局、人民银行上海总部) (六)保障物流基础设施用地需求。结合本市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空间规划布局,编制仓储物流规划,用好存量仓储基础设施,保障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必要的仓储用地需求,促进物流与产业联动发展。支持建设智慧化、共享型现代仓储基础设施,对承担重要功能性仓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区域给予政策支持。(责任部门:市商务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市规划资源局) (七)加强数据资源开发应用。发挥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强化数据整合和资源配置能力,加快传统业务场景的数字化重构,推动商品生产、流通和服务信息实时交互,实现上下游企业和专业服务企业的智能互联。加强数据隐私保护和安全管理。(责任部门: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委网信办) (八)加快新技术整合应用。加快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区块链技术应用,提升业务真实性和监管水平,完善生态体系。丰富数字人民币试点应用场景,提升资金管理效率。积极培育为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提供垂直细分领域“大模型”技术支持服务的企业。(责任部门、单位: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商务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科委、市地方金融监管局、人民银行上海总部) (九)鼓励国际化发展。依托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等,推介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分地区和行业组织海外推介活动。推动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联合出海,打造“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跨国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责任部门:市商务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发展改革委) (十)加强碳管理基础建设。指导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建立行业细分、标准科学、数据可靠的碳核算体系。支持建设低碳供应链服务平台,完善碳交易体系建设。建立绿色低碳供应链核算标准体系,支持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积极参与国际碳排放标准制订。(责任部门:市生态环境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市统计局、市市场监管局) (十一)促进区域融合集聚发展。推进浦东新区、宝山区、普陀区、临港新片区、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等区域打造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集聚发展新高地,属地政府(管委会)建立工作机制,促进“平台+园区”融合发展,加快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集聚。(责任部门、单位:市商务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化委、临港新片区管委会、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管委会、浦东新区政府、宝山区政府、普陀区政府) (十二)加快培养集聚多层次专业人才。鼓励相关企业和专业机构加强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人才培训。创新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人才激励机制,加强国际化人才流动与管理,吸引和聚集世界优秀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人才。支持纳入重点机构范围的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为符合条件的人才申办落户提供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依托本市高校资源,推动产教融合,实施校企合作,推进专业、课程、教材等教育教学改革,开展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应用人才定制培养。(责任部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商务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市教委) 三、提升管理水平 (十三)建立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发展推进机制。建立市级层面协调机制,加强部门协同,市、区联手,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统筹推进本市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创新健康发展。重点培育一批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不断拓展领域范围,逐步形成培育体系和梯队。商务、发展改革、经济信息化、金融、科技等市级部门牵头制定各自领域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发展的细化支持政策和规范管理措施。(责任单位:各相关单位) (十四)加强平台标准化建设。将标准化体系建设作为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的基础性工作予以推进,鼓励和指导相关社会团体、企业制订地方或团体标准,有效增加标准供给,强化行业自律管理,推动完善相关行业标准。支持各领域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参与国家、市级标准化试点工作,提升服务规范化水平。(责任部门:市商务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市场监管局) (十五)建立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治理机制。对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建立包容审慎监管机制。建立完善市场信用评价机制,支持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型企业实施对入驻商家和上下游企业、用户的信用评价,开展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加强在线交易风险信用管理。发挥“以网管网”作用,强化事中监管和区块链技术应用,加强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金融风险等各类风险的防范,形成联合监管体系。(责任部门、单位:市商务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地方金融监管局、上海证监局、市市场监管局、市税务局) (十六)建立监测统计制度。建立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运营情况统计监测与数据信息共享机制,建立健全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开展体现发展特点的统计分析,及时发布行业发展报告。(责任部门:市商务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市统计局) 《关于促进本市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问答 一、文件所称“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是什么意思?包括哪些类型? 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是企业之间以互联网为主要载体,以数据为关键生产要素,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驱动力,以网络信息基础设施为重要支撑,为商品生产、流通提供配套服务的新型经济形态。主要包括大宗商品交易服务平台、工业品电商服务平台、数字化转型服务平台和专业服务平台等平台类型。 二、本市出台《若干意见》主要考虑是什么? 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高质量发展对构建较强产业生态具有重要意义,本市发展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有基础、有优势。《若干意见》旨在强化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政策顶层设计,促进各领域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高质量发展。一是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支撑,助力生产制造、流通贸易、科技研发、信息服务、专业服务、供应链管理等领域创新发展。二是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抓手,推动商品生产、流通及配套服务等供应链高效融合。三是为推动建设国内统一大市场提供动力,有效打破地域限制,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四是为强化本市“四大功能”提供载体,增强行业辐射力和带动力,推动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三、《若干意见》的总体要求是什么? 《若干意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把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作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聚焦实体经济发展新需求,强化创新引领,强化要素保障,强化系统推进,着力推动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实现“二三产”融合发展和数实融合发展,更好增强市场价值发现功能、资源配置优化功能、专业服务增值功能,不断提升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的发展能级和辐射带动力。 四、《若干意见》主要有哪些支持举措? 《若干意见》共提出三个方面16项措施。在增强发展优势方面,聚焦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的四个主要分类,有针对性地提出创新发展措施,强化政策供给,增强市场主体创新能力。在优化发展环境方面,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营造与平台高质量发展所适应的软硬件环境,为平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包括提出发挥政策引导作用、保障物流基础设施用地需求、加强数据资源开发应用、加快新技术整合应用、鼓励国际化发展、加强碳管理基础建设、促进区域融合集聚发展、加快培养集聚多层次专业人才等措施。在提升管理水平方面,从政府管理的角度,提出推动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发展所需要建立完善的各项工作机制,形成各方工作合力。包括提
2023-07-25
查看详情 -
数字化转型助力农业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推动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产业数字化。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向纵深推进,数字经济加速向农业农村广泛渗透,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带来重大机遇。为此,我们应抓住机遇、补齐短板,以数字技术应用为突破口,加快农业数字化转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农业数字化转型的现实意义 当前,我国农业处于应对综合成本上升、保障粮食安全、提升发展效益等多类复杂因素影响的关键时期。促进数字经济与农业农村深度融合,是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举措。农业数字化转型就是数字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创新扩散过程,具有三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是有助于加快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第三次工业革命以来,机械化技术、生物技术等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极大提高了农业产出效率,推动了现代农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而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的结合,正在催生智慧农业、共享农业、定制农业等农业新形态,将引领农业生产力实现更大发展。 二是有助于推动农业价值链跃升。传统的种养殖农业产业链较短,经济效益不高。数字技术打破了城乡产业边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农业生产、流通、消费摆脱地理时空限制,推动现代农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当前,订单农业、乡村车间、创意农业等业态蓬勃发展,正在重塑城乡产业链分工和价值链分配,极大提升了农业综合效益。 三是有助于优化城乡要素流动。数字技术在城市和农村之间搭建了一座“数字桥梁”,数据流有助于带动土地、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进而实现优化配置。数字化交易平台有助于构建城乡一体的土地、资本等要素市场,进一步畅通城乡要素流通渠道,促进农业要素投入和农业产业发展。 农业数字化转型需把握科学思维 强化系统思维。加快农业数字化转型,要注重跳出农业看农业。2020年,我国县域互联网普及率为70.3%,比城镇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低约8个百分点。特别是面向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机智能装备、大数据中心、算力中心、重要信息系统等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仍是短板,与农业数字化发展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仅靠农业自身投入很难解决。这就要求从城乡一体化的角度,布局数字基础设施体系,推动城市5G网络、物联网、大数据平台等向乡村延伸,加强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农业数字化转型的基础能力。 强化循环思维。目前,农业领域的消费数字化相对成熟,流通数字化面临加速变革,生产数字化蓄势待发。从农业生产、流通、消费全链条相互协调的角度看,可优先从消费和流通环节入手,通过供需紧密对接实现以需求牵引供给,构建以消费数字化、流通数字化带动生产数字化的农业生产经营全过程数字化。 强化融合思维。充分把握数字技术对产业发展的渗透性特点,推动数字技术与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村落文化等二、三产业结合,通过搭建物联网感知平台、供需对接平台、农产品反向定制平台等,推动农村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积极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和服务体系,增强农业数字化转型内生动力。 多措并举助力农业数字化转型 “新农具”:加快数字化工具普及应用。重点加快数字基础设施的普及和数字技术的行业应用。一体规划、同步实施新型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建设,加快城市数字化、智能化设施向乡村延伸覆盖,加快乡村电力、水利、公路、物流等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加快推广普及无人机光谱遥感、智能化农业机械等技术,鼓励使用环境气候、土壤墒情、作物长势、灾情虫情、水肥药精准施用、农机智能调度等系统,积极发展智慧农业,将数字技术贯穿农业数据资源建设、农业生产数字化、农产品加工智能化、农产品市场数字化监测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等全环节。 “新农资”:充分挖掘数据要素价值。数据是农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资源。加快建设国家和省级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的农业观测网络和数据资源体系。建立数据采集、汇聚、分析、应用循环体系,条块结合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建设,以主粮、生猪等重点农产品全产业链为主线建设“条数据”,以县域农产品生产基地和现代农业园区为单元建设“块数据”,丰富农业数据资源供给。加快建设乡村“数字大脑”,有序实现涉农数据资源的数据融合、共享交换和分析应用,以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农资监管、农产品流通、集体经济监管等领域应用场景建设。 “新农企”:积极培育农业数字化转型的新型主体。加快农业数字化转型离不开更多社会主体的共同参与。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数字乡村与智慧农业,给予人才、土地、电价、税收、金融等多方面政策支持,引导企业结合乡村现代治理、产业振兴等方向投资兴业,让农业农村成为畅通国内经济循环的重要一环。推动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上云”“用数”,推进数字农业工厂、数字农业园区等建设,形成示范带动效应。 “新农活”:加快农业数字化转型服务体系建设。将数字技术服务贯穿农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加快完善“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统筹推进政务、事务、商务信息系统资源整合共享,更好地提供“一站受理”“一站服务”“全程网办”的农业信息服务。创新技术服务方式,加大财政税收政策支持力度,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互联网企业等广泛开展农业数字化转型项目调研与创新实践,实现政府、基层社会服务组织、科研院所、重点高校、行业企业等多主体协同参与农业数字化转型。 “新农人”:提升农民数字素养,培育数字农业人才。实施农民数字素养提升工程,围绕农业智能化生产、网络直播等领域,针对脱贫人口、返乡就业创业农民工等重点群体以及农业企业,开展丰富多样的数字技能培训,培养适应数字化时代要求的新农民。加快实施数字农业农村人才培育工程和新农科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定向培养、进修实训、联合培养等模式,培养造就一批农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急需的科技领军型人才、高水平管理团队、数字农业基础性技术人才、技术应用能人等,为实现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3-06-15
查看详情 -
2023年中国供应链金融生态调研报告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及各级政府不断的推动,我国供应链金融得到了蓬勃发展。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数据,2022年,商业汇票承兑发生额27.4万亿元,贴现发生额19.5万亿元。截至2022年末,商业汇票承兑余额19.1万亿元,同比增长15.2%;贴现余额13.0万亿元,同比增长29.1%。签发票据的中小微企业21.3万家,占全部签票企业的94.5%,中小微企业签票发生额17.8万亿元,占全部签票发生额的64.9%。贴现的中小微企业32.7万家,占全部贴现企业的97.1%,贴现发生额14.2万亿元,占全部贴现发生额的72.9%。与此同时,2022年12月,全社会融资规模存量达到了7.34万亿,增速16.3%。在市场高度发展的同时,各行各业各种不同类型的企业,纷纷加入到供应链金融的市场和轨道中来。这里面既有产业企业,也有金融机构,科技公司,供应链金融呈现出了蓬勃发展势头。经过多年的尝试和发展,供应链金融实践出现创新和突破。这不仅表现为量的变化,也表现为质的变化以及制度环境的变化。 首先,从量或规模的发展角度看,随着国家对供应链金融关注度逐步加强,普惠金融的力度增大,金融机构对企业贷款的支持力度逐年上升,特别是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发展迅猛。2019年为43万亿,2020年为56万亿,2021年为72万亿,2022年为88万亿。与此同时,中小微企业融资的成本逐步降低。我国新发放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2018年全年为7.34%;2019年全年为6.7%,较2018年下降0.64%;2020全年为5.88%,较2019年下降0.82%;2021年全面为5.69%,较2020年下降0.19%;2022年上半年全国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5.35%,较2021年全年下降0.35%。除了融资量和利率外,积极推动和开展供应链金融的主体也日益多元化,根据行使职能不同,可将供应链金融的主要参与者分为八大类:核心企业、链属企业(中小企业)、金融机构、物流服务商、供应链管理服务公司、科技公司、基础设施服务商、政府职能部门及行业组织,从目前发展态势看,这些机构均积极发挥着相应的作用。 其次,从质的变化看,近年来供应链金融出现一些创新和突破。这些创新和突破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即协同推动、数字信用和多元目标。协同推动指的是不同的机构和组织之间、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甚至地方政府等管理部门开始紧密合作,协同打造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为产业企业提供综合性的供应链金融服务,这一推进方法不同于以往企业层面或金融机构自身推进供应链金融,其协同合作既能够有效整合各方资源和能力,又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产业集群和众多中小微企业。数字信用指的是应用数字化技术强化供应链运营中参与主体的信用刻画和管理,已经成为目前供应链金融开展的主要工具和手段,因此,围绕供应链金融活动开展一系列从硬件(即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到软件(即大数据分析、AI应用等)的建设,已经是各行各业打造数字基础设施的主要举措。多元目标指的是有些领域开展供应链金融的主要目标不仅仅是帮助解决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运营资金,而且开始关注培育企业的创新能力,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以及产业供应链安全与韧性。 第三,从制度环境的变革看,在这一年供应链金融市场逐步得到了更为积极的推动以及有效规范,供应链金融市场有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和秩序。这主要表现在2022年1月,国务院国资委印发《关于推动中央企业加快司库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资金管理的意见》的通知,通知要求中央企业进一步加强资金管理,有效提高资金运营效率,强化供应链金融服务管理,要严控供应链金融业务范围,严禁提供融资担保,严禁开展融资性贸易业务和虚假贸易业务等,同时加强应收款项清收管理。3月29日,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意见》,明确提到了多项关于金融信用体系建设、金融服务实体、供应链金融发展等内容。 8月11日,上海票据交易所发出《关于票据付款期限调整和信息披露有关事项的提示》,人民银行、银保监会拟修订相关办法,缩短票据最长付款期限,商业汇票的付款期限自出票日至到期日止,最长不得超过6个月。9月29日,中国银保监会、央行联合印发《关于推动动产和权利融资业务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加大动产和权利融资服务力度,科学合理拓宽押品范畴,充分发挥动产和权利融资对薄弱领域的支持作用,加强动产和权利融资差异化管理。11月18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联合修订发布了《商业汇票承兑、贴现与再贴现管理暂行办法》,以规范商业汇票承兑、贴现与再贴现业务,促进票据市场健康发展。根据《办法》,商业汇票最长期限由1年调整至6个月,并且强调贸易背景的真实性。这些政策措施出台,无疑对于促进供应链金融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但是需要看到的是,在这些年疫情冲击、全球经济动荡、俄乌战争、中美贸易摩擦等不确定状况下,中国的产业和企业在资金方面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迫切需要供应链金融的创新突破。目前中国产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资金状况如何?作为供给侧的金融机构以及科技公司等又面临着怎样的挑战?为了了解这些问题,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供应链战略管理研究中心、万联网联合发起调研,旨在全面了解企业以及金融机构与金融科技企业开展相应服务的状况,并从完善供应链金融生态治理的角度提出发展建议。 供应链金融需求趋势与对比 一、中小企业资金流基本情况 根据工信部等四部门2011年6月联合颁布的《中小企业划分标准规定》,以2021年企业年平均营业收入为标准,筛选得到A股上市公司中满足条件的572家中小企业,通过计算得出2022年前三季度的企业资金流基本状况。 企业基本情况 分行业看,工业、信息传输业、其他类中小上市企业,分别占比为51.05%,26.75%,13.64%。 企业应收账款周转周期(DSO)情况 从行业细分来看,建筑业2022年前三季度的DSO高达555.48天,相较于2021年的546.21天增长1.7%;批发业2022年前三季度的DSO达到284.5天,相较于2021年的112.59天增长152.69%,是所有行业中DSO增长速度最快的;房地产业2022年前三季度的DSO达到119.9天,相较于2021年的174.49天减少31.29%,是所有行业中DSO减少速度最快的;租赁业和零售业的DSO均小于20天。 企业存货周转周期(DIO)情况 从行业细分来看,房地产业2022年前三季度的DIO高达1832.71天,相较于2021年的1363.03天增长34.64%;建筑业2022年前三季度的DIO到57.35天,相较于2021年的19.28天增长197.44%,是所有行业中DIO增长速度最快的;租赁业2022年前三季度的DIO达到6.51天,相较于2021年的16.40天减少60.31%,是所有行业中DIO减少速度最快的;2022年前三季度,租赁业的DIO小于10天。 企业应付账款周转周期(DPO)情况 从行业细分来看,批发业2022年前三季度的DPO高达401.99天,相较于2021年的85.91天增长367.90%,是所有行业中DIO增长速度最快的;租赁业2022年前三季度的DPO达到8.75天,相较于2021年的18.35天减少52.29%,是所有行业中DPO减少速度最快的;2022年前三季度,租赁业的DPO小于10天。 企业现金循环周期(CCC)情况 从行业细分来看,房地产业2022年前三季度的CCC高达1624.33天,相较于2021年的1296.53天增长25.28%;零售业2022年前三季度的CCC达到21.12天,相较于2021年的5.43天增加288.71%,是所有行业中CCC增加速度最快的;农、林、牧、渔业2022年前三季度的CCC达到491.51天,相较于2021年的849.69天减少42.15%,是所有行业中CCC减少速度最快的;2022年前三季度,租赁业的CCC小于20天。 企业基本情况 目前,统计中所涉及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具体划分为:东部10省(市)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中部6省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西部12省(区、市)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东北3省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分地区看,东部、西部、中部、东北部中小上市企业,分别占比为71.50%,12.06%,11.54%,4.9%。 企业应收账款周转周期(DSO)情况 从地区细分来看,东北部中小企业2022年前三季度的DSO高达273.01天,相较于2021年的183.43天增长28.06%,是所有地区中DSO增长速度最快的;东部中小企业2022年前三季度的DSO高达203.71天,相较于2021年的159.07天增长28.06%,是所有地区中DSO增长速度最慢的。 企业存货周转周期(DIO)情况 从地区细分来看,东北部中小企业2022年前三季度的DIO高达902.66天,相较于2021年的637.18天增长41.66%,是所有地区中DIO增长速度最快的;东部中小企业2022年前三季度的DIO高达394.24天,相较于2021年的332.64天增长18.52%,是所有地区中DIO增长速度最慢的;中部地区中小企业2022年前三季度的DIO最短为233.64天。 企业应付账款周转周期(DPO)情况 从地区细分来看,东北部中小企业2022年前三季度的DPO高达533.48天,相较于2021年的229.23天增长132.72%,是所有地区中DPO增长速度最快的;东部中小企业2022年前三季度的DPO达到188.08天,相较于2021年的155.47天增长20.98%,是所有地区中DPO增长速度最慢的。 企业现金循环周期(CCC)情况 从地区细分来看,东北部中小企业2022年前三季度的CCC高达642.19天,相较于2021年的590.38天增长8.78%,是所有地区中CCC增长速度最慢的;中部中小企业2022年前三季度的CCC高达258.30天,相较于2021年的199.31天增长29.6%,是所有地区中CCC增长速度最快的。 二、大型企业基本情况 根据工信部等四部门2011年6月联合颁布的《中小企业划分标准规定》,以2021年企业年度营业收入为标准,筛选得到A股上市公司中满足条件的4518家大型企业,通过计算得出2022年前三季度的大型企业资金流基本状况。 企业基本情况 分行业看,大型企业所在行业包括餐饮业、仓储业、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工业、交通运输业、零售业、农林牧渔业、批发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业、邮政业、住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和其他。由图2-1和图2-2可知,工业大型企业所占比例最大,占全部行业大型企业总数的69.57%;其次是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和其他,分别占全部行业大型企业总数的6.75%和6.71%。 企业应收账款周转周期(DSO)情况 从行业细分来看,住宿业2022年前三季度的DSO为44.01天,相较于2021年的25.91天增长69.83%;邮政业2022年前三季度的DSO为21.22天,相较于2021年的23.50天缩短9.69%,是唯一一个DSO缩短的行业;信息传输业2022年前三季度的DSO为171.23天,相较于2021年的81.81天增长109.31%,是DSO增长幅度最大的行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2022年前三季度的DSO为106.91天,相较于2021年的76.71天增长39.37%;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2022年前三季度的DSO为231.42天,相较于2021年的173.68天增长33.25%;批发业2022年前三季度的DSO为71.78天,相较于2021年的68.00天增长1.55%;农、林、牧、渔业2022年
2023-05-09
查看详情 -
大宗商品如何借助平台经济快速发展 近年来,随着平台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宗商品行业也借助这一趋势加速了自身的转型与升级。平台为大宗商品行业带来了更多的机会与挑战,其中最重要的是能帮助企业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打造出更完善的业务生态圈。 首先,平台经济给大宗商品行业提供了一个理想的交易平台。传统的大宗商品交易往往面临各种问题,比如信息不对称、交易渠道单一、流程复杂等。而借助互联网和移动技术,平台能够大大降低交易成本和风险,并提高买卖双方的交互效率。目前,国内外已经涌现出诸多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它们都提供了线上贸易撮合、交易融资、供应链管理、数据分析等服务,方便了企业扩展市场、优化供应链、降低成本、提升效率。 其次,平台能够搭建出更强大的大宗商品金融体系。在传统大宗商品贸易中,银行通常仅提供融资服务,但通过平台,企业可以在交易过程中直接获得融资、保险等金融服务。这不仅拓宽了企业资金来源,更能够降低交易风险,将货款流转起来。例如一些平台通过自有资金和跨境资金池为企业提供了包括融资、保险、清算、结算在内的多元化金融服务,大幅优化了传统贸易的融资、资本运营和信用风控。 再次,平台可以推动大宗商品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业附加值。利用平台经济的优势,大宗商品行业可以借助智能化、数字化、智慧物流等手段,优化各个环节的效率和质量,进一步提高大宗商品的附加值。作为大宗商品生产和交易的重要一环,物流环节的优化和智能化是至关重要的。在这方面,国内企业都进行了积极尝试,大幅提高了消费者的购买信心。 综上所述,平台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大宗商品行业注入了新活力,打破了行业的边界和壁垒,不仅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市场和更好的服务,也推动行业向着数字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未来,大宗商品行业将进一步加速和平台的深度融合,为实现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创造更为宽广的空间。 来源:现货汇
2023-04-14
查看详情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